不久前,长宁区召开 “三服务——服务企业、服务发展、服务转型”推进会。
第一个议程是“放片子”。区职能部门、街镇干部看的这部片子,是区里请专业人士,用5个月时间走街串巷、明察暗访拍摄的,专门 “挑刺”:哪里商铺还空置、哪里经营不规范、商家有啥急难愁,一目了然。大家看得心服口服。长宁区区长李耀新说,“放这部片子,希望大家树立一个意识——服务企业要更加精细化,要与提高城区品质结合起来。”
今年以来,区委、区政府动员各街镇和部门加大“三服务”力度,“期中考卷”显示:1-6月份,全区财政收入完成143亿元,同比增长11.4%;区级财政收入完成56.5亿元,同比增长9.3%,增幅居中心城区第一位。
服务企业,街镇成为“主力部队”
近日,尚嘉中心公司高管给长宁区送来一面锦旗。企业所在的天山街道提供精细化服务,每月都会与公司高管碰头,询问需求。街道干部了解到,中心的竣工,涉及到消防、城建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,报批手续至少要走2个月的流程。由街道牵头,区工商、环保、市容、绿化等相关部门,一起帮助公司既高效又依法依规完成了各项手续。
在长宁,街镇成为服务企业的“主力部队”。2008年起,长宁改变原来街镇与区按招商引税实绩进行税收分成的体制,明确街镇主要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发展环境。区里对街镇经济考核的指标,由企业入驻数量向环境营造、服务质量转变,还邀请企业打分。
同时,长宁调整完善街镇服务企业的工作体系,将全区10个街镇划分为临空、虹桥、中山公园周边3个片区。街镇“抱团”,整合行政资源和党建资源,为片区内企业白领提供交友、午餐、出行、卫生保健、法律维权等多方面服务。位于中山公园片区的上海多媒体产业园,原先的白领餐厅菜肴品种少、质量差。于是,华阳街道牵头,联合其他街道,在片区内选出一家优质餐饮公司来经营产业园内的白领餐厅,受到白领欢迎。白领租房难,也是片区内街镇联手,腾出房源,打造人才公寓,让白领安居。
条块联动,提升区域服务企业的整体水平。江苏路街道所属的一家500强外资企业,与下属分销商闹矛盾后,该分销商在网上散布虚假消息,使公司信誉受损,便向区商务委求助。在区商务委组织下,江苏路街道联合有关专业职能部门上门为公司提供咨询,帮助企业拿起法律武器,避免更大损失。
服务企业,严格执法与柔性操作有机结合。区税务分局对企业网上申报纳税资料加强预审,对涉税风险通过短信平台给以温馨提示,而不是动辄罚款。区工商分局针对某些项目竣工后,房产证未办妥而无法入驻问题,创造性地以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作为产权证明,大大缩短了从招商到入驻的周期。
服务企业,不能只盯着税收
服务好企业,就要帮在“难点”上。
长宁深入调研发现,占据区域经济总量近90%的中小企业,普遍遭遇融资瓶颈。一头是小微企业 “缺钱”,一头是金融机构“渴贷”。对此,长宁区整合社会资源积极“破题”,探索供需有效对接。
一方面,把大量银行“拉到”长宁,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服务。区发改委、区商务委等发起成立“上海市中小企业融资市场”,动员了30多家银行签约入驻,面向长宁区及全市270家企业,目前已受理7600多万元的融资申请,放贷2600多万元。
另一方面,把大量小微企业“聚”在一起,便于银行提供贷款服务。3月区政府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合作,成立全市首家“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”,合作社会员无需缴纳会费,可享受民生银行无需任何抵押担保、最高150万元、期限最长为一年的“小额信用授信贷款”。区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说,合作社模式使银行和中小微企业成为“熟人社区”,大大简化审贷手续、降低贷款风险,实现互利互赢。同时,会员企业还可以享受各类低于市场价格的保险、评估、公证、法律咨询服务,以及金融、法律、税收等培训。
一家处于营销淡季的餐饮企业,原本快支撑不下去,因为商业合作社街道分社的牵线搭桥,从银行获得90万贷款,不仅留住了70多位员工,更为下一轮旺季营销拓展了空间。如今,区内各街镇均已挂牌设立分社,会员企业数达1156户;目前,已有70户小微企业共获得7431万元信用贷款支持。
在求解融资难的创新上,长宁还成立7家担保公司和4家小贷公司,缓解区内小微企业和个人短期融资困境。
“服务企业,不能只盯着税收,对那些有潜力的企业,哪怕它还没‘发热’,只先‘发光’,政府也要积极扶持。”李耀新说。
长宁放远目光,聚焦“潜力股”,重点关注那些能够孕育出新业态的潜力型小企业。比如 “立佰趣”公司,其应用指纹识别技术开发的指付通,正在向商业、金融、社会管理等各种领域挺进。看到这种潜质,政府从中协调,帮它从实验室跨进市场,使“指付通”进入不少地处长宁的银行分支机构,还得到了大型商业连锁企业的支持。在这种培育创新企业的思维下,长宁发展起一批具有活力的小企业。辖区内的携程、水晶石、分众传媒、银联电子支付,都已成为新业态崛起的成功案例。
对“跳槽”企业,也真心实意相帮
“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”、“上海市中小企业融资市场”、“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”……这一系列为企业服务的市级大平台,长宁都是发起者、主办方,扮演着“前锋”角色。
其背后的一层深意,即打破区域壁垒,以更宽广的胸怀、更开放的思维来做好“三服务”。
一家年税收2000多万元的大型信息服务类企业,换了新老总后,被其他地方的税收优惠所吸引,迁出了长宁。“是我们联系沟通还不到位”,长宁区领导、职能部门上门拜访,向新老总介绍企业与长宁近十年合作的“缘分”,介绍长宁建设“智慧高地”三年行动计划,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度合作。企业听了不免心动。
恰在此时,企业遇到一件麻烦事:因经营范围新,在其他地方注册新公司“卡壳”。长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获知后,揽下“分外事”,出主意,想办法,协调解决了注册问题。“没想到,我们离开了,长宁还这样真心实意帮我们。”公司老总很感慨,不久之后,主动把旗下的一家年税收3000多万元的子公司迁入长宁。
还有一家IT企业,在长宁扶持下,即将“晋升”为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。而此时,该企业忽然决定搬到其他区县。“企业在节骨眼上搬家,会不会影响‘小巨人’评选?当上‘小巨人’,区里应给予配套资金支持,企业的‘新东家’能做到吗?”长宁职能部门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,主动与企业迁入区联系,得到对方关于资金支持的承诺书,又向市有关部门说明情况,使得该企业顺利获得科技小巨人称号。
一个地区靠什么吸引、留住优质企业?对长宁区来说,土地资源、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是“强项”,与人比拼的关键是服务。长宁树立 “大服务”理念——企业无论是否注册在长宁,是否在长宁交税,只要办公地点在这里,长宁各街镇、各职能部门就将其视作“自家人”,有困难尽心尽力帮助。企业因种种原因要搬走,长宁也真心实意送一程。
无心插柳柳成荫。一些企业搬走了,又搬回来了;有的搬走后,又把新的子公司开在长宁。更多的优质企业长期驻扎长宁,还迁入了研发、销售总部。
正如区领导所言,“不管企业是否注册在长宁,我们都要服务好。因为长宁是上海的一部分,是开放的。我们有责任推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,为企业面向市场、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”